NEWS 訊息專區
當海廢塑膠遇上循環經濟

Nov 20, 2020

文 /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品質環境安全部 組長 蔡政修 編著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WF)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將一輛滿戴塑膠的垃圾車傾倒進海裡,而聯合國於2018年「世界環境日」發表的報告更指出,全球年產90億噸塑膠,回收率卻只有9%,這讓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直言,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恐怕會比魚還要多。如此嚴重的汙染問題已經大大地衝擊到地球環境,雖然人類並不是首當其衝遭受到危害的生物,但吃食塑膠垃圾的水中生物透過食物鏈成為盤中飧,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的改變,人類最終仍要付出相當慘烈的代價。

 

為了解決海廢塑膠汙染這項全球共通性的問題,世界各國不分官方或民間,無不積極響應海洋行動,包含限塑禁令與提倡改用非塑膠替代性材質等各種補救方案等,例如印度宣告在2022年前要禁止所有一次性塑膠,英國則是提出25年減塑計畫,要在期限內達到全面停用非必要塑膠用品的階段性目標。我國環保署今年亦推動了多項減塑政策,除了宣示2030年將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等一次性塑膠製品外,2019年起大型連鎖餐廳也要限用塑膠吸管,目標成為「無塑海洋」國家。除了政府的禁令外,許多大型連鎖業者也紛紛提出產品改質或替代等永續目標,為的是帶領降低塑膠製品的生產與使用源頭。

 

然而,要談禁塑免不了中長期的抗戰與革新,端賴產業升級、政策配套與消費者習慣的改變,並非登高一呼就能轉眼見效;其實,除了一昧地禁止塑膠製品的生產與使用之外尚有其他選擇,例如從產業鏈建立起生產與供應循環,在塑膠產品的廢棄階段以回收再製的方式重新投入新的生產,既不增加廢棄物產出,亦可節省原料開採的資源損耗與成本,這就是當前國內外各界熱議的「循環經濟」概念。

 

國外已有海洋環保組織Parley For the Ocean致力於防止塑膠廢物流入海中污染海洋,並以名為A.I.R.的行動策略為海廢塑膠應用開出一條嶄新道路。該組織近年與歐洲知名運動品牌聯名推出的「海廢再生料跑鞋」,以高於一般產品的價格定位,在短時間內遞出百萬雙的銷售佳績,讓世界深刻了解到海廢再製產品的無限商機。

 

A.I.R.策略

  • Avoid (避免) – 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並逐漸減少塑膠原生料的使用。
  • Intercept (阻止) – 防止塑膠廢料流入海洋
  • Redesign(重新設計) – 在用料與製品上採用創新的環保再製法。

Parley For the Ocean - A.I.R. 策略 (資料來源:http://www.parley.tv/oceanplastic/#parley-air-strategy-1)

 

      在臺灣,位於台中工業區的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簡稱塑膠中心),擁有高分子、化工、複材等完整研發與企業輔導團隊,過去27年來,積極致力於塑膠再生料的技術提升及應用推廣,例如廢魚網的回收再應用,從魚網的清洗裁切、熔融造粒、加工製造成環保產品,已成功協助業者開發出廢漁網背包、海廢運動眼鏡、回收保特瓶抽紗再製的運動衣、電腦包、手機套等民生產品。因為海廢塑膠具有品質多變與數量來源不穩定等問題無法供應大批量定期生產,但台灣企業具備製造實力,產業亦相對完整,這些因素反而更適合中小型企業快速反應與具有彈性的製造型態。2018年塑膠中心自主籌組,成立「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目的是要串聯產業上、下游,將海廢塑膠轉換為具有商業價值的消費性產品,期望透過法人的力量,以「經濟誘因」驅動海廢塑膠的循環再利用,透過異業結盟的力量與商機,為海洋生態請命,開創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局面。

 
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 Ocean Plastic Coalition (OPC)

欲進一步了解該聯盟者,可自聯盟官方網站(目前為英文)獲得更多資訊。海廢塑膠聯盟官網http://pidc-op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