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30, 2025
在全球淨零浪潮與塑膠污染危機下,塑膠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塑膠袋最初於1959年由瑞典科學家 Sten Gustaf Thulin 發明,初衷是提供可重複使用的替代方案,以減少紙袋過度生產所造成的森林砍伐。然而,過度依賴與一次性使用的習慣,卻使塑膠成為當今最具爭議的材料之一。如今,「如何讓塑膠重新進入循環」已成為全球治理與產業創新的焦點。
2022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第五屆會議(UNEA 5.2)決議,需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透過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INC),展開全球塑膠污染法律約束性公約制定進程。該公約擬從塑膠設計與生產源頭控管,淘汰高風險與非必要用途,並涵蓋塑膠全生命週期的監管制度,旨在建立一套透明、可執行且可衡量的全球治理機制,驅動產業與政策的長期轉型,被認為是自《巴黎氣候協定》以來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協議。去年(202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韓國釜山舉行之INC 5.1 會中,雖談判結果未能取得最終共識,但各國代表仍表達對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的認同,並期待在下次會議中取得更多進展,此象徵全球對塑膠污染問題的共同承諾。會議決議將談判延續至2025年8月5日至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辦INC 5.2,期望於該會議中達成具約束力的公約文本。
臺灣自2002年起推動限塑政策,並逐步擴大至一次性餐具、飲料杯、吸管與購物袋等品項。2025年,政策進一步延伸至傳統市場、早餐店與連鎖商店,全面限制一次性塑膠品使用。同時,政府積極協助業者妥善運用塑膠材質能重複使用的優勢,搭配臺灣良好的垃圾分類與回收系統,並健全循環再利用的運作機制,例如提倡循環杯推廣與折扣鼓勵,由企業響應,帶動循環容器的創新商業模式,得以讓社會大眾藉由塑膠材質運用更了解循環經濟模式,從而在日常中實踐減塑生活、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及配合資源回收政策,讓塑膠材質得以循環再利用,成為資源循環零廢棄的關鍵推手。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以下皆稱塑膠中心)長期深耕塑膠技術的研發,近年來更積極投入綠色創新、循環技術相關領域,結合整個國際法規趨勢與在地市場、配合政府推動2050淨零轉型路徑「資源循環零廢棄」以及製造部門2030淨零轉型路徑「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二項政策。整合產官學資源,協助產業在塑膠循環領域中發展。
今年度環境部成立「循環再設計中心」,由塑膠中心配合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規劃『塑膠循環經濟特展』,呈現我國現行政策包括一次用塑膠限制、強制再生料含量規定,以及塑膠資源循環示範方案,展現臺灣產業與政府如何推動塑膠的循環利用,並與國際規範接軌。展覽聚焦於四大亮點:
展覽不僅呈現臺灣產業創新與政策落實,更與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方向相呼應。臺灣應結合高公民素質的垃圾分類習慣、健全的回收體系與創新的材料應用,並且與產業緊密的合作,共同推進塑膠循環與低碳轉型,攜手打造永續與創新的未來。
![]() |
![]() |
![]() |
『塑膠循環經濟特展』展場照片
「塑膠循環經濟特展」展覽資訊:
地點:【循環再設計中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服務中心2樓106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交通資訊 https://clab.org.tw/traffic/)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0月23日(四),週二至週六 9:00-18:00
2025年由環境部協調文化部, 租借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前空總)場域,成立「循環再設計中心」結合「產品銷售推廣」、「新創孵育基地」、「產品升級改造」等多元功能,透過再設計思維將循環理念落實於產品、空間與日常生活中。開幕首年規劃由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倡議成立的「8+N 資源循環聯盟」的重點產業輪展,涵蓋紡織、塑膠、電子、營建等重點產業,攜手推動材料循環、商業模式創新與跨域合作,展現臺灣在循環經濟領域的創新成果。
「廢棄不是終點,而是新價值的起點」,臺灣既有優勢在於高公民素質的垃圾分類習慣,若搭配完善的資源回收系統及完整的材質再生及製造體系,在民眾、政府及企業合力下,創造新的永續思維、材料、產品與商業模式,將會是企業躍登國際舞台永續發展的關鍵優勢。
參考資料:
1.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4). *Global Plastics Report*.
2. OECD (2022). *Global Plastics Outlook: Policy Scenarios to 2060*.
3.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2019). *Completing the Picture: How the Circul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
4. Nature Medicine (2023).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5. Stanford Medicine Insights (2023). *Microplastics and our health: What the science says*.
6. 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7. 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Lab22.
8. 行政院環境部《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行動計畫》
9. 人類該還給「塑膠袋」清白了?發明者之子還原感人真相